矿用光缆作为矿山通信、监控、自动化系统的核心传输介质,承担着井下数据、语音、视频信号的实时传输任务。由于矿山环境具有高粉尘、高湿度、强机械冲击、电磁干扰、瓦斯与粉尘爆炸风险等特殊性,其铺设过程必须采取针对性的防护措施,以保障光缆的传输性能和使用寿命,避免因光缆故障导致安全生产事故。
一、矿山环境对光缆的固有威胁:防护的必要性
矿山(尤其是井下)环境对光缆的破坏风险远高于地面普通场景,主要威胁包括:
1. 机械损伤风险
冲击与挤压:井下运输设备(如矿车、皮带输送机)的频繁移动可能碰撞光缆;巷道顶板落石、支护结构变形也可能对光缆造成挤压,导致光纤断裂或护套破损。
摩擦与拖拽:光缆铺设过程中若与巷道壁、设备棱角接触,长期摩擦会磨损外护套;检修时若不慎拖拽光缆,可能导致光纤微弯或断裂。
2. 环境侵蚀风险
高湿度与渗水:井下相对湿度常达 80% 以上,部分区域存在积水,若光缆护套密封不良,水分会渗入光纤,导致衰减增大甚至短路。
化学腐蚀:某些矿山(如化工矿山、盐矿)的井下空气中含有腐蚀性气体(如硫化氢、二氧化硫),会侵蚀光缆的金属铠装层和塑料护套。
粉尘污染:井下煤尘、岩尘长期附着在光缆表面,可能堵塞散热通道(对于有电源的光缆),或在检修时划伤护套。
3. 特殊安全风险
防爆要求:高瓦斯矿井或煤尘爆炸危险区域,光缆若因破损导致内部金属构件短路产生火花,可能引发爆炸事故。
电磁干扰:井下高压电缆、电机车等设备会产生强电磁辐射,若光缆抗干扰能力不足,可能导致信号传输中断。
火灾隐患:井下电缆短路、设备过载可能引发火灾,光缆若不具备阻燃特性,会加速火势蔓延。
这些风险决定了矿用光缆的铺设必须突破普通光缆的 “简单敷设” 模式,通过系统性防护措施抵御环境威胁。
二、矿用光缆铺设的核心防护措施
矿用光缆的防护措施需贯穿 “选型 - 路由设计 - 铺设施工 - 固定保护 - 后期维护” 全流程,具体包括:
1. 光缆选型:从源头提升防护能力
矿用光缆的选型需符合《煤矿安全规程》及 MT/T 835 等行业标准,重点关注防护性能:
结构防护:优先选择 “铠装 + 阻燃护套” 结构,如钢带铠装(GYTA53)、钢丝铠装(GYTS)等,增强抗冲击和抗拉伸能力;外护套需采用低烟无卤阻燃材料(如聚氯乙烯 PVC 或聚乙烯 PE),满足防爆和阻燃要求。
密封性能:选择全填充型光缆(油膏填充),确保光纤纤芯、松套管及铠装层之间的密封,防止水分渗入;接头盒需采用防爆防水型,防护等级不低于 IP68。
抗干扰设计:对于传输敏感信号的光缆,可选择带金属屏蔽层的型号,或采用非金属光缆(无金属构件)避免电磁干扰和火花风险。
2. 路由设计:规避高风险区域
远离危险源:光缆路由应避开井下运输主干道、设备旋转部件(如电机车轨道、刮板输送机)、顶板破碎区、积水区及腐蚀性气体聚集区;与高压电缆的平行间距需≥0.3 米,交叉间距≥0.5 米,减少电磁干扰。
便捷维护性:路由应尽量沿巷道壁或支护结构敷设,避免穿越设备密集区;设置检修通道,确保光缆可分段维护,降低故障排查难度。
冗余设计:关键通信链路(如主井、工作面)需采用双路由铺设,形成环形网络,某一路由受损时可自动切换,保障通信不中断。
3. 铺设施工:减少机械损伤
机械辅助敷设:长距离铺设(如井筒、大巷)时使用光缆敷设机,控制牵引速度(≤10 米 / 分钟),避免过度拉伸(张力不超过光缆允许张力的 80%);人工敷设时需多人协作,避免光缆拖地或弯折(弯曲半径不小于光缆直径的 20 倍,静态时不小于 10 倍)。
隔离摩擦源:光缆与巷道壁、支架接触部位需垫衬橡胶垫或聚乙烯保护管,穿越金属构件时需穿入镀锌钢管(管径比光缆直径大 50% 以上),并在管口加装喇叭口防护套,防止划伤护套。
避免浸泡与挤压:低洼积水区需将光缆架设至距地面 0.5 米以上;顶板敷设时需固定在专用光缆挂钩上,避免与电缆、管道叠放挤压。
4. 固定与保护:强化长期稳定性
分段固定:在水平巷道,光缆每隔 1.5~2 米用防爆光缆挂钩固定(挂钩间距均匀,避免光缆下垂);垂直井筒敷设时,每 5~10 米设置一个固定点,采用抱箍或专用卡具与井壁连接,防止光缆因自重拉伸。
特殊区域加强防护:
巷道交叉口、风门处:光缆需穿入埋地钢管或防护槽,钢管两端延伸至无车辆碾压区域(≥1 米);
工作面附近:采用可伸缩的波纹管保护,光缆随工作面推进同步调整,避免拖拽;
防爆区域:所有固定件(如挂钩、卡具)需采用非磁性材料(如黄铜),防止摩擦产生火花。
5. 接头处理:杜绝密封失效
接头盒选择:采用矿用隔爆型接头盒,具备防水、防尘、抗冲击性能,安装前需检查密封圈完好性,确保对接后无间隙。
熔接环境控制:井下熔接需在临时防爆工作间内进行,避免粉尘进入光纤;熔接后需测试衰减(单模光纤衰减≤0.2dB / 接头),并在接头盒内填充密封胶,防止水分渗入。
标识与保护:接头位置需悬挂醒目标识,注明光缆型号、长度及熔接日期;接头盒外部加装防护钢管或混凝土墩,防止碰撞。
三、不同矿山场景的差异化防护重点
矿用光缆的防护措施需根据矿山类型、开采方式及巷道条件调整,以下为典型场景的防护重点:
1. 煤矿井下(高瓦斯 + 煤尘环境)
防爆优先:严禁使用含裸露金属构件的光缆,接头盒需通过 Ex dⅠ 防爆认证;
阻燃强化:光缆护套需通过 GB/T 18380 阻燃测试,确保燃烧时不释放有毒气体;
抗冲击设计:工作面顺槽光缆需耐受采煤机、液压支架的频繁震动,建议采用钢丝铠装 + 波纹管双重保护。
2. 金属矿山(硬岩 + 高湿度环境)
抗拉伸与腐蚀:选择镀锌钢丝铠装光缆,抵御爆破冲击和矿坑水腐蚀;
顶板防护:在凿岩巷道,光缆需固定在巷道顶部专用支架上,远离爆破区域,避免飞石冲击;
防水加强:井下水泵房、积水区附近的光缆需采用双层护套(内 PE 外 PVC),并定期检测护套完整性。
3. 地下隧道(长距离 + 高粉尘环境)
通风散热:隧道内光缆若与电缆同沟敷设,需保持间距≥0.2 米,避免高温影响;
防尘清洁:定期用压缩空气吹扫光缆表面粉尘,防止堆积导致散热不良;
应急路由:在隧道每隔 500 米设置光缆应急接口,配备备用光缆段,便于快速抢修。
四、防护措施的有效性验证与维护
防护措施并非一劳永逸,需通过定期检测和维护确保长期有效:
1. 敷设后检测
性能测试:采用 OTDR(光时域反射仪)检测光缆全程衰减,确保无异常损耗点;
防护检查:检查固定件是否松动、护套是否破损、接头盒是否密封,对不合格部位立即整改。
2. 日常维护
定期巡检:每周检查光缆路由有无新增设备挤压、有无护套磨损,高风险区域(如工作面)每日巡检;
环境监测:在潮湿、腐蚀性区域安装温湿度传感器,超标时增加光缆密封检查频率;
故障预警:通过光功率计实时监测信号强度,当衰减超过阈值(如≥0.5dB)时,及时定位并排查隐患。
3. 应急处理
发现光缆护套破损时,立即用防爆密封胶带临时包裹,24 小时内更换受损段;
发生火灾、爆炸等事故后,需全面检测光缆路由,更换受高温、冲击影响的区段。
五、结论:特殊防护是矿山通信安全的必选项
矿用光缆的铺设必须采取特殊防护措施,这是由矿山环境的高风险性和通信系统的安全性要求共同决定的。从选型阶段的结构强化,到施工中的路由优化、机械保护,再到后期的密封维护,每一环的防护措施都直接影响光缆的可靠性和矿山生产的安全性。
忽视防护措施可能导致光缆提前失效,引发通信中断、监控失灵等问题,甚至诱发安全生产事故。因此,矿山企业需严格遵循行业标准,结合自身环境特点制定防护方案,将防护措施贯穿光缆全生命周期,才能确保井下通信系统稳定运行,为矿山安全高效生产提供保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