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矿山井下复杂且恶劣的环境中,矿用光纤电缆承担着通信、数据传输等关键任务,时刻面临落石、机械碰撞、设备振动等冲击威胁。一旦电缆因冲击受损,将导致通信中断、监控失效,严重时危及矿山生产安全与人身安全。因此,其抗冲击性能需遵循严格标准,确保在各类冲击场景下稳定运行。
一、国家标准与行业规范
(一)抗压强度标准
静态抗压
依据 GB/T 12666.2 - 90 等相关标准,矿用光纤电缆需具备较强的静态抗压能力。对于常见的双层钢丝铠装矿用电缆,其抗压强度需≥3000N/10cm 。这意味着在每 10 厘米长度上,电缆能承受 3000 牛顿的压力而不发生明显变形、内部光纤断裂或传输性能劣化。如 MGXTSV - 4B、MGTSV - 12B 等型号的矿用铠装光缆,均采用钢丝铠装层与钢带复合结构,通过提升抗拉强度与抗侧压能力,确保满足该抗压标准,适应井下岩石挤压、设备重压等静态受力场景。
动态抗压(冲击抗压)
在冲击工况下,BS EN IEC 60794 - 1 - 104:2024 等国际标准及国内相关引用标准对矿用光纤电缆提出明确要求。冲击能量按产品规范确定,一般而言,矿用光纤电缆需承受一定能量的多次冲击,确保在冲击过程中光纤传输性能稳定。例如,对于巷道、竖井等易受落石冲击区域敷设的电缆,需具备≥5J 的抗冲击能量 。这要求电缆从结构设计到材料选型,均需考虑冲击能量的吸收与缓冲,避免因冲击导致内部光纤微弯、断裂,影响通信质量。
(二)抗冲击导致的传输性能变化标准
光纤衰减变化
当受到冲击时,矿用光纤电缆的光纤衰减变化需严格控制。在 90% 的置信水平下,冲击后光纤衰减增加量应<0.05dB ;在 100的置信水平下,应<0.15dB 。这一标准确保即使在极端冲击情况下,电缆的光信号传输损耗仍在可接受范围内,保障通信的稳定性与可靠性。例如,在实际井下测试中,模拟落石冲击矿用光纤电缆,通过高精度光时域反射仪(OTDR)监测冲击前后光纤衰减变化,若衰减增量超过上述标准,表明电缆抗冲击性能不达标,可能需调整结构或更换材料。
误码率变化
除衰减外,冲击对矿用光纤电缆传输误码率的影响也有严格标准。在冲击过程中及冲击后,误码率需保持在极低水平,以确保数据传输的准确性。对于井下通信网络(连接防爆电话、视频监控及传感器等设备)使用的矿用光纤电缆,其误码率需满足通信系统正常运行要求,一般在冲击工况下误码率增量应<10⁻⁹ 。例如,当井下发生小型坍塌导致电缆受冲击时,通信系统需确保数据传输的完整性,语音通信无杂音、卡顿,视频监控画面清晰、无中断,传感器数据准确上传,这依赖于电缆稳定的抗冲击传输性能。
二、不同敷设场景的针对性标准
(一)巷道敷设
抗落石冲击标准
巷道顶部常有岩石松动、脱落风险,矿用光纤电缆需具备针对性抗落石冲击能力。电缆的铠装层(如钢带、钢丝铠装)需能有效阻挡落石直接撞击内部光纤,同时通过结构设计(如增加缓冲层)吸收落石冲击能量。在冲击球面半径 12.5mm、冲击次数至少 1 次(光缆有纵包钢带时,冲击点在钢带搭接处)的测试条件下(参考相关行业测试方法),电缆内部光纤衰减变化及传输性能需满足前述标准 。此外,对于可能遭受较大落石冲击的主巷道,电缆抗冲击能量需进一步提升至 8 - 10J,确保在极端落石情况下仍能维持通信。
抗机械碰撞标准
巷道内频繁有运输车辆、机械设备通行,电缆易受机械碰撞。在模拟机械碰撞测试中(如采用摆锤撞击模拟设备碰撞),电缆需能承受一定速度、质量的摆锤撞击,撞击后电缆护套无破裂(破裂长度≤5mm)、铠装层无明显变形(变形量≤10%),内部光纤衰减变化<0.05dB(90% 置信水平),误码率保持在正常范围 。例如,在运输巷道中,矿用光纤电缆需与运输轨道保持一定安全距离(通常≥300mm),同时其抗机械碰撞性能需满足长期使用要求,避免因频繁碰撞导致通信故障。
(二)竖井敷设
抗垂直冲击标准
竖井内电缆受自身重力及提升设备运行影响,易遭受垂直方向冲击。竖井用矿用光纤电缆需具备良好的垂直抗冲击性能,在承受自身重量及提升设备启停、制动产生的冲击力时,内部光纤及结构保持稳定。在模拟垂直冲击测试中(如通过提升重物自由落体冲击电缆),电缆需承受一定高度(如 5 - 10m)重物冲击,冲击后光纤衰减变化<0.1dB(90% 置信水平),且电缆结构无断裂、松脱等现象 。同时,电缆的悬挂装置及固定点设计需考虑垂直冲击因素,确保电缆在竖井内长期稳定运行。
抗扭转冲击标准
竖井内提升设备运行时可能导致电缆扭转,产生扭转冲击。矿用光纤电缆需能承受一定程度的扭转冲击,在扭转角度 ±360°(根据实际工况确定)、扭转次数≥10 次的测试条件下,光纤衰减变化<0.15dB(100置信水平),且电缆结构无明显损伤 。例如,在竖井提升设备频繁启停、转向的工况下,电缆需通过特殊的绞合结构设计(如采用多层绞合、增加抗扭加强件),提升抗扭转冲击性能,保障通信顺畅。
三、检测标准与方法
(一)冲击测试装置与参数设定
单次冲击装置
对于部分矿用光纤电缆,可采用单次冲击装置进行测试,如锤体垂直下落结构的装置,适用于≤5 次冲击测试 。测试时,根据电缆预期使用场景确定锤体质量、下落高度,从而控制冲击能量。例如,针对可能遭受小型落石冲击的电缆,可设置锤体质量 1 - 2kg,下落高度 1 - 2m,产生 2 - 4J 的冲击能量,模拟实际落石冲击工况,检测电缆在单次冲击下的性能变化。
多次冲击装置
对于需承受频繁冲击的矿用光纤电缆,采用带自动复位功能的落锤系统等多次冲击装置。该装置可按设定频率、冲击能量对电缆进行重复冲击测试,如设定冲击频率 1 - 5 次 / 分钟,冲击能量 3 - 6J,测试次数 50 - 100 次 。通过多次冲击测试,更真实模拟井下复杂冲击环境,检测电缆长期抗冲击性能,确保在长期使用中传输性能稳定。
(二)检测流程与结果判定
检测流程
首先,对被测矿用光纤电缆进行预处理,如按标准要求固定电缆两端,确保测试时电缆状态与实际敷设一致。然后,使用冲击测试装置按设定参数对电缆进行冲击,在冲击过程中及冲击后,通过光时域反射仪(OTDR)实时监测光纤衰减变化,通过误码仪监测误码率变化 。同时,采用工业摄像机记录电缆外观变化,如护套是否破裂、铠装层是否变形等。
结果判定
根据前述抗冲击性能标准,对检测数据进行分析判定。若光纤衰减变化、误码率变化在标准范围内,且电缆外观无明显损伤(如护套破裂长度≤规定值、铠装层变形量≤规定值),则判定电缆抗冲击性能合格 。若任一指标超出标准,需分析原因,如结构设计缺陷、材料性能不足等,针对性改进后重新测试,直至满足抗冲击性能标准,确保矿用光纤电缆安全可靠应用于井下。
结语
矿用光纤电缆的抗冲击性能标准是保障矿山安全生产的关键防线,从抗压强度、传输性能变化到不同敷设场景的针对性要求,均需严格遵循。通过规范的检测标准与方法,确保每一根矿用光纤电缆在井下复杂冲击环境中稳定运行,为矿山通信、监控、自动化控制等系统提供可靠的数据传输通道,支撑矿山高效、安全开采。在实际生产中,需持续优化电缆设计、提升材料性能,不断满足日益严苛的抗冲击性能标准,适应矿山智能化、安全化发展需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