矿用光纤电缆作为矿山井下通信、监测系统的 “神经脉络”,承担着数据传输、设备监控、应急通信的关键功能。然而,矿山井下环境复杂恶劣 —— 高湿度、强冲击、电磁干扰、空间狭窄等因素,使电缆敷设过程面临多重风险,若管控不当,轻则导致电缆损伤、信号中断,重则引发安全事故(如电缆短路引燃瓦斯、断裂导致应急通信失效)。因此,系统识别敷设中的核心风险,制定科学的规避策略,对保障矿山通信系统稳定运行具有重要意义。本文从风险识别、规避措施、实践验证三个层面,详细阐述矿用光纤电缆敷设的全流程风险管控方法。
一、矿用光纤电缆敷设的核心风险类型与危害
矿山井下敷设环境与地面存在显著差异,风险主要集中在 “环境适配”“操作规范”“设备兼容”“后期维护” 四个维度,不同风险的诱因与危害表现各不相同,需精准识别以针对性防控。
(一)环境诱发风险:井下特殊条件的直接威胁
井下高湿、高尘、高冲击的环境,是电缆敷设的首要风险源,易导致电缆物理损伤与性能衰减,这类风险约占敷设故障的 40%:
潮湿与腐蚀风险:井下相对湿度普遍超过 90%,部分区域存在积水(如回采工作面、井底水仓),若电缆敷设路径经过积水区或渗水点,未采取防水措施,会导致电缆护套老化加速(如 PVC 护套在潮湿环境下老化寿命缩短 50%),甚至水分渗入光纤纤芯,引发信号衰减(衰减量从 0.2dB/km 升至 0.5dB/km 以上);此外,井下酸性水(pH 值<5)、含硫气体(如 H₂S)会腐蚀电缆金属铠装层(如钢带铠装 3 个月内出现锈蚀穿孔),失去机械保护作用。
冲击与挤压风险:井下巷道狭窄,敷设过程中电缆易与巷道壁、支护设备(如锚杆、液压支架)发生碰撞,若受到 500N 以上的冲击力(如矿车刮擦、顶板落石撞击),会导致光纤纤芯断裂(断裂后信号中断)或护套破损(破损后水分、粉尘侵入);在综采工作面,电缆需随支架移动敷设,若牵引过程中拉力超过电缆额定抗拉强度(如矿用光缆额定抗拉强度通常为 1500N),会导致光纤拉伸变形,衰减量急剧增加。
电磁与杂散电流干扰风险:井下存在大量高压设备(如高压开关柜、变频器)与电机车,会产生强电磁辐射(频率 10kHz-100MHz),若光纤电缆与高压电缆平行敷设间距小于 0.3m,电磁干扰会通过电缆金属铠装层耦合进入信号系统,导致数据传输误码率升高(误码率从 10⁻⁹升至 10⁻⁶);此外,井下杂散电流(如电机车轨道泄漏电流)若通过电缆铠装层形成回路,会引发电化学腐蚀,加速铠装层损坏。
(二)操作不规范风险:人为失误导致的敷设隐患
敷设过程中的操作不当,是引发电缆损伤的 “人为诱因”,这类风险约占敷设故障的 35%,多源于人员操作不熟练、流程不规范:
弯曲半径过小风险:矿用光纤电缆的小弯曲半径通常为电缆外径的 15-20 倍(如外径 12mm 的电缆,小弯曲半径≥180mm),若敷设时为避让障碍物强行弯曲(弯曲半径<10 倍外径),会导致光纤纤芯出现微弯损耗(微弯损耗可达 0.3dB / 处),长期使用后微弯会发展为断纤;在电缆盘放线时,若放线速度过快(>5m/min),电缆在地面拖拽易形成 “死弯”,直接导致纤芯断裂。
牵拉张力失控风险:敷设时若未使用张力控制系统(如手动牵拉未监测张力),牵拉张力超过电缆额定抗拉强度(如将 1500N 额定强度的电缆牵拉至 2000N),会导致光纤纤芯拉伸(拉伸量超过 0.15% 时,衰减量显著上升),甚至铠装层与护套分离;在垂直敷设(如立井敷设)时,若未分段固定(每 10m 未设固定点),电缆自重会导致下部张力过大,引发拉伸损伤。
接头处理不当风险:井下电缆敷设需进行现场熔接(如巷道延长段接头),若熔接环境粉尘过多(粉尘浓度>10mg/m³)、湿度超标(相对湿度>85%),会导致熔接损耗增大(正常熔接损耗≤0.05dB,超标时可达 0.2dB 以上);此外,接头盒密封不良(如密封圈未压实、螺栓未拧紧)会导致水分侵入,3 个月内接头处衰减量会升至 0.5dB,甚至引发接头氧化故障。
(三)设备与材料适配风险:选型与配套的隐性问题
电缆选型不当、配套设备不兼容,会导致敷设后无法满足使用需求,这类风险约占敷设故障的 15%,易被忽视但危害长远:
电缆型号选型错误风险:不同井下场景需适配不同型号的矿用光纤电缆(如煤矿井下需选 MA 认证的阻燃抗静电电缆,金属矿山需选防腐蚀铠装电缆),若将普通地面光缆(无阻燃抗静电性能)用于井下,遇瓦斯泄漏时可能引发燃烧;若在高腐蚀环境(如硫铁矿)选用钢带铠装电缆(不耐硫腐蚀),6 个月内铠装层会全锈蚀,失去保护作用。
配套设备不兼容风险:敷设时若电缆与接头盒、终端盒型号不匹配(如电缆外径 12mm,接头盒适配范围 8-10mm),会导致密封不严;若熔接机与光纤类型不兼容(如用单模熔接机熔接多模光纤),会导致熔接损耗超标;此外,电缆固定夹具(如挂钩、卡箍)强度不足(承重<50N),敷设后会因电缆自重脱落,导致电缆悬空受力,引发拉伸损伤。
(四)后期维护缺失风险:敷设后管理的长期隐患
敷设后的标识不清、防护不足,会为后期维护埋下隐患,这类风险约占敷设故障的 10%,主要表现为:
标识缺失与路径不清风险:敷设后未在电缆路径关键点(如巷道交叉口、转弯处)设置标识牌(标注电缆型号、长度、敷设日期),后期井下施工(如巷道扩修、设备安装)时易误挖、误碰电缆,导致电缆破损;若未绘制电缆敷设路径图,电缆故障时无法快速定位故障点,抢修时间延长(从 1 小时延长至 4 小时以上)。
防护措施不到位风险:在电缆穿越巷道底板、墙体处,若未安装保护管(如镀锌钢管),车辆碾压、顶板落石会直接损伤电缆;在综采工作面,电缆随支架移动时未安装拖链或保护套,支架推移时易刮擦电缆护套,导致护套破损率升高(每月破损率从 1% 升至 5%)。
二、矿用光纤电缆敷设的风险规避策略
针对上述风险,需从 “前期准备 - 敷设过程 - 后期维护” 全流程制定规避策略,结合井下环境特点与操作规范,实现风险的精准管控。
(一)前期准备阶段:风险预防的基础保障
前期准备的核心是 “环境适配” 与 “方案优化”,通过充分调研与规划,从源头降低风险:
井下环境调研与路径规划:敷设前需详细调研井下环境参数 —— 测量敷设路径的湿度(使用温湿度计,精度 ±5%)、腐蚀性气体浓度(如 H₂S 浓度用气体检测仪,精度 ±1ppm)、空间尺寸(巷道宽度、高度用激光测距仪,精度 ±1mm),避开积水区(积水深度>100mm)、高腐蚀区(H₂S 浓度>10ppm)与频繁冲击区(如矿车通行主干道);路径规划需遵循 “短路径、少弯曲、易维护” 原则,平行敷设时与高压电缆间距≥0.5m,与轨道间距≥0.3m,垂直敷设(立井)时每 10m 设置一个固定平台,分散电缆自重张力。
电缆与设备选型适配:根据环境参数选择适配的电缆型号 —— 煤矿井下必须选用具有 “MA” 标志的阻燃抗静电矿用光缆(如 MGTSV 型矿用阻燃光缆,护套材料为低烟无卤阻燃聚烯烃),高腐蚀环境(如硫铁矿)选用不锈钢铠装光缆(如 MGTSR 型,铠装层为 304 不锈钢),综采工作面选用抗拉强度≥2000N 的柔性光缆(如 MGXTS 型,采用芳纶纱加强芯);配套设备需与电缆型号兼容 —— 接头盒选用 IP68 防护等级的矿用专用接头盒(如 MGJH 型,适应温度 - 40℃-80℃),熔接机选用便携式矿用本安型熔接机(如 AV6471 矿用本安熔接机,符合 Ex ib I Mb 防爆等级),固定夹具选用承重≥100N 的矿用防腐挂钩(如热镀锌钢挂钩,耐腐蚀性≥5000 小时)。
人员培训与方案交底:对敷设人员进行专项培训,内容包括井下安全规范(如瓦斯浓度>1% 时停止作业)、电缆敷设操作要点(如弯曲半径控制、张力监测)、应急处理流程(如电缆断裂后的断纤处理);培训后需进行实操考核(考核通过率需 100),确保人员掌握关键操作;敷设前组织技术交底,明确各岗位职责(如张力控制员、熔接员、安全员),绘制详细的敷设路径图(标注固定点位置、接头位置、避让障碍物),并准备应急物资(如备用电缆、熔接工具、防水胶带)。
(二)敷设过程阶段:风险管控的核心环节
敷设过程需通过 “参数监控”“规范操作”“质量检测”,实时规避风险,确保敷设质量:
敷设参数的精准控制:
弯曲半径控制:敷设时使用曲率半径检测仪(精度 ±1mm)实时监测电缆弯曲半径,确保不小于电缆外径的 15 倍(如外径 12mm 的电缆,弯曲半径≥180mm);在巷道转弯处设置导向轮(导向轮直径≥300mm),避免电缆直接与巷道壁摩擦弯曲;电缆盘放线时控制放线速度(≤3m/min),安排专人在放线端梳理电缆,防止出现 “死弯”。
牵拉张力控制:采用电动卷扬机配合张力控制系统(如张力传感器精度 ±5N),将牵拉张力控制在电缆额定抗拉强度的 70% 以内(如 1500N 额定强度的电缆,张力≤1050N);垂直敷设(立井)时分段牵拉,每段长度≤50m,每段末端设置临时固定点,分散张力;牵拉过程中若张力超过阈值,张力控制系统自动停机,排查障碍物后再继续敷设。
环境参数监控:在熔接作业点设置临时防尘棚(防尘效率≥90%)与除湿机(将相对湿度降至 60% 以下),使用粉尘检测仪(精度 ±0.1mg/m³)与温湿度计实时监测环境;若井下瓦斯浓度升至 0.5%,立即停止作业,开启通风设备,待浓度降至 0.3% 以下再继续;在高腐蚀区域敷设时,作业人员需佩戴防腐手套,避免汗液腐蚀电缆护套。
关键操作的规范执行:
电缆熔接操作:熔接前用酒精棉(纯度 99.9%)清洁光纤端面(清洁次数≥3 次),使用光纤切割刀(切割角度误差≤0.5°)切割端面,确保端面平整;熔接时采用 “预熔 + 主熔” 双阶段熔接模式(预熔电流 10-15mA,主熔电流 20-25mA),熔接后用 OTDR(光时域反射仪,测试范围 0-100km,分辨率 0.1m)检测熔接损耗,确保损耗≤0.05dB,不合格则重新熔接;熔接完成后,接头盒内填充防水凝胶(如硅基防水凝胶,固化时间≤30 分钟),螺栓按规定扭矩(如 M8 螺栓扭矩 8-10N・m)拧紧,确保密封严实。
电缆固定与防护:在巷道顶板敷设时,采用矿用防腐挂钩固定,挂钩间距≤1.5m(立井敷设间距≤10m),固定时避免电缆受力紧绷(预留 5%-10% 的松弛量,应对温度变化导致的伸缩);电缆穿越巷道底板、墙体时,安装镀锌钢管保护(钢管内径≥电缆外径的 1.5 倍,长度≥1m),钢管两端用密封胶(如聚氨酯密封胶)封堵;在综采工作面,电缆随支架移动部分安装耐磨拖链(拖链材质为尼龙 66,耐磨性≥100 万次循环),拖链与支架间设置缓冲垫(如橡胶缓冲垫,厚度≥5mm),减少冲击损伤。
过程质量的实时检测:敷设过程中每敷设 100m,用 OTDR 检测光纤衰减量(衰减量应≤0.3dB/km),若发现衰减异常(如某段衰减量>0.5dB/km),立即停止敷设,排查是否存在微弯、拉伸或接头问题;敷设完成后,进行全链路测试 —— 用光源(输出功率 - 10dBm)与光功率计(测量范围 - 70dBm-+10dBm,精度 ±0.1dBm)测试链路总损耗,确保总损耗≤设计值(如 10km 链路总损耗≤3dB);同时进行耐压测试(对电缆护套施加 10kV 直流电压,持续 1 分钟,无击穿现象)与防水测试(将接头盒浸泡在水中 24 小时,测试后衰减量变化≤0.02dB)。
(三)后期维护阶段:风险延伸的长效管控
敷设后的维护是保障电缆长期稳定运行的关键,需通过 “标识管理”“定期巡检”“应急响应”,规避后期风险:
标识管理与路径归档:敷设完成后,在电缆路径关键点(巷道交叉口、转弯处、接头盒位置)设置矿用标识牌(标识牌材质为不锈钢,耐腐蚀性≥10 年),标注电缆型号、长度、敷设日期、维护责任人;绘制详细的电缆敷设路径图(电子版与纸质版备份),标注各段电缆的位置、长度、接头位置及测试数据,存入矿山设备管理系统,便于后期查询与维护。
定期巡检与维护:制定季度巡检计划,巡检内容包括:电缆护套是否破损(用目视与手触检查,发现破损立即用矿用防水胶带修补)、接头盒是否漏水(观察接头盒表面是否有水渍,用 OTDR 检测衰减量变化)、固定挂钩是否松动(用扭矩扳手检查挂钩螺栓扭矩);每半年进行一次全链路衰减测试(用 OTDR 检测,对比初始数据,衰减量变化超过 0.1dB/km 则排查原因);在雨季、采掘工作面搬家等特殊时期,增加巡检频次(如雨季每月巡检一次)。
应急响应与故障处理:建立电缆故障应急响应机制,明确故障排查流程 —— 故障发生后,先用 OTDR 定位故障点(定位误差≤1m),再结合路径图找到实际位置;若为断纤故障,需清理故障点周围环境(如防尘、除湿),重新熔接并测试;若为护套破损故障,小破损(面积<1cm²)用矿用防水胶带(如丁基橡胶防水胶带,粘结强度≥5N/cm)缠绕修补(缠绕层数≥5 层),大破损(面积>1cm²)则截取破损段,重新熔接并更换接头盒;故障处理完成后,记录故障原因、处理过程与测试数据,纳入维护档案,避免同类故障重复发生。